导学案专题之后导学案时代更新时间:2016-07-08 12:42:07点击次数:1043次字号:T|T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语出《荀子·劝学》)。意为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外物。导学案就是这么一个“物件”,它是高效课堂的工具。 我门要设计一种工具能适用于所有学科、课型,能让大部分老师容易上手,学生应用没有太大的困难,它一定是简单的,一定是易于操作的。当我们的技术能够熟练运用这个工具的时候我们发现过于简单的设计往往不能达到较高的“工作效率”。于是导学案从“导学提纲”一路演变成了“导学案”,并且它的“进化”一定不会止步于此,它一定要更加开放和灵活以便适用于不同学段、学科、课型,甚至不同的老师和学生。无论其形式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导学思想。这是我们通过“导学提纲”“导学简案”“导学案”逐步确立起来的核心,它的存在使得所有的“变种”依然被称之为导学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导学思想已经根植于学生与老师的内心深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课改之初的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切离不开导学案的功劳! 伴随着导学案的“蜕变”(包括由“导学提纲’’到“导学案”的养成阶段和因学科、课型等而异的分化阶段),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加明显。在课堂上,学生的信息资源充分释放,学生的思维特质区别明显,学生的观点、视角精彩纷呈。这时候由老师“一己之力”编写的导学案很明显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能力了,或者说没有哪一份导学案能满足所有学生了。它由最初的学习能力的“摇篮”,变成了如今禁锢思维的“牢笼”。那么,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 导学案又走向了简化、弱化之路,并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并没有消失,因为导学思想已然内化进每位师生的学习工作之中。 (本文摘自《高效课堂构建之道》,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4
条评论
关于我们|会员申请|诚聘精英|媒体报道|友情链接|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学景教育 咨询电话:0531-82665080 技术支持:国迅科技 ![]() |